虐猫虐狗虐人虐自己,何其可悲!

2016-08-04 17:34:06     来源:网易健康     编辑:    

  今日下午,一条图文短讯在朋友圈及各大社交平台被疯转。

  一时左右,在山东省威海市的公路上,一辆私家车后面拖着一只狗,飞速地在公路上行驶。

  可以从图片和视频中看到,车后被强行拖拉的狗浑身脏乱,奄奄一息。

  民警逼停了该车,车主也遭到了围观人群的训斥。

  据传,被拖拉的狗已经死亡……

  事件在网络上进一步发酵,引起了热烈议论,拖拉狗狗的车主个人信息也被人肉公开。

  近年来,随着家庭宠物的增多,形形色色的虐狗虐猫事件也层出不穷。

  虐猫虐狗是一种心理问题吗?这种心理问题又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人对这些被虐待的动物凄惨命运感到悲痛万分之余,不禁产生这样一种疑问。

  虐狗虐猫的心理根源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看,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动机其实是一种需求,因为有了某种需求,才有了相应的行为。除了基本的吃饭睡觉等行为,人表述任何言语的时候,都是有背后动机存在。虐待动物这一行为背后也是有需求,这样的行为满足了这部分人的内在需求,获得了满足感,并在数次行为中获得强化,形成一种连结,即这样的行为可以满足自己某方面的内在需求。

  有心理咨询师和心理专家分析,虐狗虐猫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承受压力过大,无意间发现虐待动物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偶然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另外一种就是个人承受了暴力或者冷暴力,不能够对施暴人进行反击,所以选择对弱于自己的生命下手,除了虐待动物,还有人虐待儿童和老弱病残,都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虐猫虐狗虐人虐自己,何其可悲

  实施虐待行为的人,本身没有合理的渠道排解自己的负性情绪,有意或者无意接触到虐待这一行为,并感受到了实施虐狗虐猫后的一种刺激和愉悦体验,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强大,并将之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到自己的能耐。

  外界的指责并不会激发他们的内疚,反而是获得一种异样的兴奋,指责声越大,他们越兴奋。借助这样一种方式来疏解自己的心结,并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在兴奋之后是更深的失落和痛苦,当虐待行为不再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大众忽略自己的言行,他们会陷入更痛苦的境地。如果在偶然中,发现其他的可替代方式,则会开始新一轮的自我沉陷。

  唯有面对所有的压力以及过去的不良经历,才有接纳的可能,才可以走出这样的漩涡。只是绝大部分人缺少安全感,总是将问题的过错归结于外,所有也就不能做到自省。

  虐待动物癖好,可能是犯罪的“摇篮”

  研究表示,许多杀人犯都曾经有过虐待动物的行为。

  暴力犯罪的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后天造成了它们的暴力倾向。孩子天生热爱动物,但是在决定孩子亲社会或反社会的个性和行为上,家庭环境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后天形成的反社会人格将直接演变成暴力犯罪。

  连环杀人案往往与动物虐待紧密相关,并且关联度非常高,以至于你很难找到一个杀手不是从虐待动物开始犯罪行为的。

  家庭暴力也与虐待动物紧密相关。犯罪者往往通过虐待动物来控制受虐的妇女或儿童,受虐的妇女出于对宠物的恐惧常常只能被迫忍受。家暴家庭的动物虐待数量远超过非家暴家庭11倍以上。

  也就是说,有虐待动物癖好的人,如果心理问题不得到科学正确的解决,只会愈发严重,最终酿成惨剧。

  相关事件回顾:

  2015年10月,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大二学生虐猫事件引爆网络。虐猫视频本月8日被网友发布在网络上,事件显示为两人共同完成视频拍摄。“虐杀小猫”的视频有80秒钟,视频显示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学生刘某用热铁烫猫下体和嘴巴,让猫下油锅,把猫舌头穿孔等。

  事发后,两名虐猫者之一被网友发现是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的学生。根据视频配发的文字称,事发地为广财经三水校区宿舍。事发前,该校学生在宠物市场购买了一些猫,此后就用各种残忍暴力手段将其虐待致死,甚至还将虐猫过程拍成视频。

  根据网友提供的截图,广东财经大学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对该事件的回应。回应称,根据网友提供的信息,相关老师经过较大面积的搜索后,最后查到一名虐猫者是该校一名二年级学生。相关老师连夜与已回到家的该同学及其家人取得联系确认后,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该同学已在网上作出了公开道歉。老师分析该生可能有心理问题,已进行了心理干预,其家人也将带该生到医院进行心理治疗。

  小编说:

  对于每一个生物体来说,生命都是宝贵的,人是如此,小猫小狗亦如此。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爱心热爱小动物,但是对每一个生命保持应有的尊重是心理健康的人应有的素质和态度,对待小动物生命的态度同样能映射一个人对于人命的态度。

  每个人都会面临压力,但是把生活中的压力用这样一种方式释放出来,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是无法从根本解决心理问题的。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分享到:
更多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hinaj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健康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中国健康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